央视网消息:“其实我和大多数青年朋友一样,出生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成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遗传了一副最平凡的容貌。一场车祸让我在胎儿期大脑就受到了强烈刺激,一场疾病又让我与梦想中的名校失之交臂。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传说中的那类‘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只是‘青春年代’的我对‘活着’有着自己的理解。”姚启明,一名赛道设计师,她是全球12位赛道设计师中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唯一一位女性赛道设计师。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汽车运动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姚启明博士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中国汽车运动发展的20年,正是她为梦想奋斗的20年。 设计中国人自己的赛道 1996年,姚启明本科就读道路桥梁专业,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车墙碰撞,2009年攻读博士研究赛道安全。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努力地学习和钻研。在姚启明的日记本上,她写下了青春宣言:我不在乎是否输在起跑线上,我只在意能否赢在那终点线上!也许我无法改变平凡的现状,但是我必须有改变现状的梦想!也许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必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2004年,F1登陆中国,她成为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总设计师和中国汽车联合会唯一外聘的专家委员。3个月的时间,10平米的阁楼,数万行的代码,她模拟出了赛车在赛道行驶的理论走向、速度曲线、滑行轨迹,据此完成的赛道设计方案,成功通过了国际汽联的安全模拟测试,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汽车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次设计中,姚启明充分发挥自己GRE、TOEFL高分的英语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遍览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汽联”)的所有网页,运用自己在防撞墙领域的积累,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更加经济合理的新型赛道防撞墙结构方案。这一方案改变了国际汽联沿用了几十年的赛道防撞墙设计方案,将梯形墙外侧的直面坡修改为曲面坡。这一“胆大包天”的举动,得到国际汽联安全顾问的赞赏,增加了防撞墙的功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为国家节约了1/4的建筑材料。那一年,她年仅26岁。 安全规范,更是赛道设计的重中之重,这恰恰也一直是国内赛道设计领域的空白。2005年,在筹建长春赛车场时,担任总设计师的姚启明开始自主研发赛车运动轨迹模拟系统和速度计算模型。经过3个月“闭关修炼”,她最终模拟出了赛车在赛道行驶的理论走向、速度曲线、滑行轨迹,据此完成的赛道设计方案,成功通过国际汽联的安全模拟测试。 在没有拿到国际汽联任何测试参数的情况下,姚启明自己推导出的赛道安全模拟结果和国际汽联的模拟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这让国际汽联震惊。至此,中国正式具备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凭借着“跨界”和“创新”,姚启明完成了“逆袭”。 设计不能违背规律 在姚启明设计过的上百条赛道当中,印象最深的是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它是姚启明设计的第12条赛道。 设计之初,有人提议“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是一个‘上’字,那么鄂尔多斯市就来一个大写的E吧!” 姚启明直接拒绝了:“赛道不是一个LOGO,赛道也不能简单抄袭。” 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的故乡,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要如何通过赛道设计让世界感受到这个城市从马背时代向赛车时代的历史跨越呢?” 姚启明想到了马。她无数次实地勘察、深入体验,终于找到了赛道的灵魂,设计的“马”形赛道蕴含着“马背文明”的内涵。 但更大的技术难题出现了。鄂尔多斯昼夜温差大,沥青路面几乎每隔5到10米就有一条裂缝,专家前辈众口一词,认为西北地区路面开裂只能勾缝,不能杜绝。赛道如果裂成这样,就是对赛车手生命的直接威胁。 姚启明没有放弃探索,她跨学科研究,阅读了上百篇文献,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前提下,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出解决方案,最终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8年来没有一条冻胀裂缝。 “这是一条需要创新的路,只有不断创新技术,才能解决赛车场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才能快速地走到国际的前沿,引领这个行业,改变这个行业。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因为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车手殒命,我们需要在理论和现实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且赛车每一年都在变,这个平衡点也一直在变。”姚启明在150余个赛车场设计中创造30余次“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对于取得的成绩,姚启明总是说,因为赶上了好时代、来对了好地方、遇上了好机会,有幸攀登上了赛道设计这一领域的顶峰。(鸣谢: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